
那天我在輔導一位講師型創業者,他苦笑著說:「我花了三個月學十幾套 AI 工具,但帳上連一塊錢都沒多。」
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。因為他代表著現在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人——會用 AI,卻不知道 如何讓 AI 幫自己賺錢。
而這正是 2025 年最明顯的轉折:AI 不再是工具,而是員工、合夥人、甚至商業模式的引擎。
Forbes 這週的報導談到「AI Agent 將主導新一輪工具生態」,McKinsey 則指出「AI 時代的可持續變現架構正在重組」。
我讀完只有一個念頭:創業的遊戲規則被重寫了。
以前我們在教人做自動化,講的是流程。
但在 AI Agent 時代,流程會自己跑、自己學,甚至自己評估成果。
換句話說,人不再是執行者,而是設計者。
我最近幫一位線上課講師改造他的產品,他原本每天手動回覆學生問題、整理作業。
我讓他用 GPTS 建立一個「課程助教智能體」,能自動根據學生的錯誤回覆、給提示、標註學習進度。
結果短短 7 天,他從「被學生淹沒」變成「學生覺得他服務升級」。
時間省下 15 小時/週,續報率提升 28%。
他後來笑說:「我以前是教人學習的老師,現在我自己在教 AI 教人。」
這就是智能體思維的本質——讓 AI 替你創造價值,而不是你去取悅 AI。
McKinsey 的報告提到一個關鍵詞:「持續變現架構」。
這聽起來像顧問語言,但實際上,它正在改寫我們的營收節奏。
我在推「趨勢聯盟秘訣」課程時,用的就是這個邏輯。
我們不是賣一堂課,而是設計一個「AI 驅動的分潤生態」。
學員可以用 AI 幫別人建系統、寫銷售頁、做成交腳本,產出結果後再分潤。
AI 幫他們省了 70% 的時間,而他們的收入變成 持續進帳。
這是我這兩年觀察到最有力量的轉變之一:
AI 讓「一次交付」變成「長期價值循環」。
當智能體能協作、持續優化,創業的重點就不再是「一筆成交」,而是「建立一個會自己成長的收入機制」。
這也是我常說的:「別只想做課,要想做生態。」
說得再具體一點,AI Agent 真正有價值的地方,不在於它會生成文字或圖片,而在於它能形成 自動運作的價值鏈。
我自己在設計工作流時,習慣這樣想:
問題重構 → 任務拆解 → 角色化提示 → 生成 → 自評與反饋 → 重跑迭代 → 封裝成模板。
這看似理論,實際卻非常接地氣。
舉例來說,我幫一位 SaaS 代理商建立「AI 銷售顧問」智能體。
他每天只要輸入產品類型,AI 就會自動生成產品賣點、銷售頁架構、FAQ、以及異議處理語句。
原本他一天最多談 3 個客戶,現在能同時處理 15 個潛在成交。
成交率從 12% 提升到 35%,而他本人反而「被解放」去談合作與擴張。
那天他說:「我現在是公司裡最閒的人,也是最有產能的人。」
我笑著回答:「那表示你開始用 AI 在放大你的思考,而不是執行。」
AI Agent 的浪潮會淘汰兩種人:
一種是不學 AI 的人;
另一種是只學工具、不懂設計工作流的人。
而真正突圍的,是能用 AI 思維設計生態系的人。
他們不只是用 AI,還讓 AI 成為策略的一部分——
包括分潤、教育、內容、社群、自動化行銷、乃至合作模式。
這也是我在課程裡不斷強調的:「不要追新工具,要設計會自動長大的系統。」
AI Agent 不只是幫你省時間,它會逼你重新定義「價值」這件事。
因為未來最有價值的東西,不是內容,而是能自我運作的 智能鏈條。
我常對學生說,AI 時代不會獎勵最努力的人,而是獎勵最會設計杠桿的人。
自由,不是你一個人拼命,而是你能設計出「讓時間替你工作」的系統。
合作,不是你讓別人幫你,而是你用 AI 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的一部分。
這就是我信奉的三個價值:自由、合作、AI 思維優先。
我親手把一套工作流交給學員,他看著 AI 自動產出銷售頁的畫面,愣了一下說:「原來我也可以做到。」
我笑著回答:「這就是未來的起點。」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