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五點半,咖啡香剛飄起,手機螢幕一亮,我看到一位學員留言:「老師,我用了十個 AI 工具,卻更焦慮。」
那瞬間,我苦笑了。因為他不是唯一。越來越多創業者、講師、顧問都在喊:AI 讓我更忙、更亂、更沒方向。
你以為「會用 AI」就能站在浪頭,其實最危險的,正是那些「看起來懂 AI」但沒有整合思維的人。
他們像站在一片金礦上,手裡卻拿著茶匙。
我最近讀到國外創業者 Daniel Priestley 的一篇訪談,他說:「未來五年,創業者要假設自己現有的事業已死,再用 AI 去重建一個能活下去的版本。」
他提出三步:
1️⃣ 假設你的公司今天倒閉;
2️⃣ 把 AI 當免費勞動力;
3️⃣ 打造一支 30 人的 AI 團隊。
我看完點頭,卻又搖頭。
因為我這兩年帶過數百位創業者,發現他們不是不願意用 AI,而是沒想清楚 AI 到底替代什麼?又強化什麼?
有個顧問型學員,原本每天花八小時寫客戶提案。
他把 ChatGPT 當助理,確實提速了 50%。但沒多久他發現,客戶開始覺得他的提案「沒味道」。
因為太像 AI。
沒有故事、沒有情緒、沒有他的觀點。
當人失去「人味」,AI 就成了假面。
這讓我想到另一則新聞:Business Insider 報導,
2025 年品牌合作 AI 虛擬網紅的比例下降了 30%。
原因不是技術,而是「信任崩壞」。
消費者覺得那些完美的虛擬臉孔太假,缺乏靈魂。
這提醒我:AI 不會取代人,會取代「不像人的人」。
真正有價值的創業者,不是全自動化,而是懂得用 AI 放大自己的獨特性。
我常說:「AI 思維不是取代,而是整合。」
當你能把「人性」放在系統裡,AI 就成了放大器,而不是取代者。
我曾親眼見過兩個極端案例。
第一個,是一位線上課程講師,他花三個月打造一套全自動課程系統。
內容精美、流程順暢,但他沒有出現。沒有一段真實故事、沒有一句親口話。
結果?轉化率從 28% 掉到 4%。
他後來苦笑說:「我變成了自己課程的旁觀者。」
第二個,是一位行銷顧問。她反其道而行——
她用 AI 幫自己產出骨架,但在每份簡報裡,都保留自己親寫的開場故事。
她用 ChatGPT 先寫版本 A,再自己潤稿成版本 B。
最後版本 B 的開信率提升 62%,成交率反而增加 18%。
她說:「AI 幫我省了時間,我拿那時間去講更真實的事。」
那一刻我很感動。因為這就是「AI 思維」的真諦:
不是用 AI 去遮掩你的人性,而是讓你更快回到人性。
有次我自己也犯過錯。
去年,我想做一系列 AI 內容模板,結果產了上百份格式完美的文件。
但發出去後,讀者反應冷淡。
我一開始懷疑標題不夠強、節奏不夠快,後來才發現——
我忘了寫「我自己」。
那段時間我正從病後恢復,心態起伏、壓力大、夜裡常反思。
於是我重新改寫,在模板開頭加了一段:「這是我從病床上悟出來的 AI 框架。」
結果,那封信的開信率暴漲,收件者回覆:「這是我第一次在 AI 文裡看到人味。」
這幾年我常跟創業者說:「別追新工具,追新結構。」
因為每一個工具都會過時,但「用 AI 打造信任與交付系統」的思維永遠不過時。
我在專家 AI 俱樂部裡常帶大家練一個動作——
先寫出一段「你真實的故事」,再讓 AI 幫你延伸成三種版本:教學型、銷售型、共鳴型。
你會驚訝發現:
當 AI 學會「模仿你的誠懇」,那才是真正的品牌資產。
AI 時代不是讓我們消失,而是逼我們更清楚「我們是誰」。
那些還在模仿別人提示詞、堆砌工具清單的人,最終會被取代。
而能整合 AI、又能真誠輸出的創業者,才會成為新時代的信任中心。
因為人們買的,不只是產品,而是「相信誰能讓我更快變得更好」。
我常對自己說:
趨勢會變,演算法會改,但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」從不過時。
AI 只是鏡子,照出我們真實的價值。
若你能讓那價值清晰被看見,AI 反而會成為你最強的夥伴。
那天我重新啟動筆電,咖啡涼了一半,心卻熱起來。
因為我知道——未來不屬於最懂 AI 的人,而是最懂「用 AI 放大人性」的人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