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不再等你提問:ChatGPT Pulse 正在改寫遊戲規則
喝著咖啡,手機卻跳出一則新通知——不是朋友訊息,而是 ChatGPT 自動幫我整理的「今日洞察」。那一刻,我愣了幾秒,腦中浮現一個念頭:AI 真的開始「主動」了。這不再只是「我問它答」,而是它先替我思考、過濾資訊,甚至暗示下一步可能要做什麼。興奮之餘,我也有點不安:如果 AI 都能先替我們行動,那我們還剩下什麼價值?
這就是 OpenAI 最新推出的 ChatGPT Pulse。它像是一個「AI 助理的腦波」,能根據我們的對話、使用習慣,主動每天生成一份專屬報告。有人會說,這只是一個新功能;但我卻看到一個更大的轉折點——我們與 AI 的關係,正從「請求回應」進化到「共創節奏」。
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這個變化,是在一次課程設計中。過去我需要花三天翻資料、整理大綱,再把案例補上。但那天,我只丟給 ChatGPT 幾個核心關鍵字,它主動抓回我過去對話裡提過的案例,還提醒:「這份案例缺少數據佐證,建議補充 7 天內的轉化率數字。」我一看,真的是我疏忽的地方。結果呢?那堂課準備時間從 21 小時縮短到 6 小時,而且學員回饋是「結構清晰、案例有說服力」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AI 不只是幫你省時,它正在幫你「對齊專業標準」。
另一個例子,是我一位學員——她是一名自由插畫師,常抱怨客戶需求太散亂,最後總是畫到半夜還改不完。我教她用 ChatGPT Pulse,把她平常對話裡的「反覆需求」抓出來,AI 竟然自動生成了一份《常見修改模式清單》,還幫她建議「可以在報價單裡預設幾種修改範圍」。她一開始半信半疑,但用了兩週後跟我說:「我平均每張圖少改兩次,省下至少 15 小時,而且客戶更願意接受我的標準流程。」
說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:這是不是又是一個「自動化清單」的概念?其實完全不一樣。Pulse 帶來的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步驟,而是一種「提醒節奏」:
我當時的感覺就像和一個助理聊天,他不僅幫我記住昨天的決策,還會在今天主動提醒:「昨天你說要測試的那個版本,轉化率怎麼樣了?」這種對話感,比傳統的待辦事項還更人性化,也更容易讓人行動。換句話說,它不是逼你照單全收,而是幫你把「該在意的」放到眼前。
當然,這裡面也藏著隱憂。Pulse 主動生成的資訊,意味著「選擇權」正在被部分交給 AI。如果它推薦的方向偏了,我們可能連錯誤都懶得發現。這就像 GPS 指錯路時,有些人開到最後才驚覺自己繞了一大圈。所以我常提醒自己:AI 可以是方向盤上的導航,但油門和煞車必須在我們腳下。這才是 #AI思維 的真正意義——你不是放棄思考,而是讓思考更聚焦、更高效。
我喜歡用一個對比來形容這個時代的轉折。還記得以前我們在 Google 上搜尋,要自己篩選一堆結果;後來 ChatGPT 出現,幫我們「生成一個答案」;而現在 Pulse 直接跨進下一步,變成「在你問之前,先給一個方向」。這就像從地圖 → 導遊 → 同行夥伴的進化。每一次迭代,都逼我們去重新定位「人」的角色。你是要當被餵養的消費者,還是能和 AI 並肩作戰的創作者?
我想起自己癌症後的一個體悟:人真正的價值,不是忙碌,而是選擇。當我把重心放在「能放大影響力的事」,很多雜事就自然交給他人或工具了。現在 AI 也在逼我們思考同一件事——哪些是你必須親手完成的,哪些是你可以放心交給系統的?答案往往決定了你的收入與自由度。
所以,如果你問我 Pulse 帶來的最大意義是什麼?我會說:它讓我們更誠實地面對自己的「價值邊界」。當 AI 主動幫我們減少雜訊,我們才有空間專注在不可取代的部分。這不只是效率提升,而是一種選擇權的解放。
我想把這句話送給你:真正的自由,不是什麼都自己做,而是知道什麼該交給誰(或交給 AI)。#ChatGPT優先,不是因為它能替你思考,而是因為它讓你更清楚「什麼才需要你親自思考」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