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 AI 開始取代人,你要成為被裁員的那個,還是設計 AI 的那個?

「Meta 又裁員了。」
這次不是工程師犯錯,而是 AI 把他們的工作學會了。風控、行銷、甚至中階工程師,幾百人被系統取代。那一刻,我愣了一下——因為這畫面,像極了 2017 年我第一次被自動化浪潮嚇醒的樣子。
但這回不同。
我心裡閃過一句話:「這不是結束,而是分水嶺——有人被取代,有人用 AI 擴張十倍。」
還記得前陣子一位學員小林(行銷顧問)問我:「老師,我是不是太慢了?AI 都在搶飯碗了…」
我沒直接回答,只讓他打開電腦。
我們一起用 GPTS 智能體,重建他整個行銷流程——從研究、提案、到成交。
AI 幫他一週內產出 8 份銷售頁、3 套簡報腳本,成本幾乎為零。
結果?
那週他成交 3 個顧問案,比前兩個月加起來還多。
他笑著說:「AI 沒搶走我的工作,它只是幫我拿回主導權。」
Meta 的裁員新聞讓我想起另一則報導: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打造自有 GPT/AI 智能體,不再依賴外部工具。
這其實揭示了一個巨大的轉折——
未來不再是「會用 AI」的人贏,而是「擁有 AI 系統」的人贏。
我在設計「專家 AI 俱樂部」時,深刻體會這一點。
早期我們教人寫提示(Prompt),效果不錯,但總有人卡住。
後來我換了做法:
直接幫他們定義角色(像「銷售文案教練 GPT」)、建立評分標準、封裝成模組。
結果學員平均省下 15 小時產出內容,轉化率最高提升 30%。
那種「終於不用從零開始」的成就感,比任何行銷技巧都實在。
很多人以為「AI 工具」是一場短暫的熱潮,
但真正的趨勢是:AI 正成為你的團隊成員。
只是你要決定——是讓它取代你,還是讓它為你工作。
我曾遇過一位講師,原本擔心自己內容老化。
我們用 AI 幫他分析過去課程評價,再生成新的課程藍圖。
兩週內,他就推出了「AI 驅動的教學框架」,招生比上期多了 1.8 倍。
他說:「我不再怕 AI,因為它讓我更像創辦人,而不是講師。」
如果你仔細觀察,這一波 Meta 裁員,其實只是「思維落差」的放大。
被裁員的人,是那些還在用舊邏輯做事的;
沒被裁的人,是懂得把 AI 當成策略的人。
我常說:「AI 思維不是學會用 ChatGPT,而是學會用 AI 放大你最有價值的部分。」
當你能把專業封裝成 AI 工作流、變成可複製的成果,那一刻你就不是被取代者,而是創造者。
今天,全球有上千家公司開始投資「自有 GPT」。
但我更在意的,是那些個體創業者、講師、顧問——
因為這群人,若能先把「自己」GPT 化,
就能在下一波浪潮裡領跑,而不是被浪打翻。
我總會提醒學員:
別急著問「AI 會不會搶我飯碗」,
先問:「我能不能讓 AI 幫我做出飯碗?」
AI 的確會取代人,只是取代的是「沒有升級的人」。
那些願意重構思維、願意讓 AI 成為自己分身的人,反而會在這波巨浪中被推上新舞台。
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。
罹癌之後,我放下了單打獨鬥的執念,開始「合作、借力、用 AI」。
如今,我用 AI 系統幫上萬人重新掌握創業節奏。
我不再害怕被取代,因為我在設計取代的那一端。
當 AI 取代人時,你要記得:
不是世界變了,而是遊戲規則升級了。
你可以選擇被踢出局,也可以學會讓 AI 為你創造局。
那天我幫小林升級他的 AI 模組,看著他信心重拾的笑容,我忽然覺得,
AI 並不冷,它只是照出誰真的準備好迎接未來。
👉如果你也想開始建立自己的「專家 AI 系統」,
我把那套框架整理好放在這裡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