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器都變AI了,你還在只會打開Google嗎?

清晨第一件事,不再是咖啡的香氣,而是我打開筆電、點下瀏覽器的瞬間。這麼多年,我們對瀏覽器的想像很單純:搜尋、打開網站、收信。但 Opera 剛推出的 Neon AI 瀏覽器,卻徹底打破了這種慣性—它不只是入口,而是一個會替你行動的代理。當我看到這則新聞時,腦中冒出一句話:「連瀏覽器都懂得要幫你做事了,你還在單打獨鬥嗎?」
我第一個想起的,是一個學員阿傑。他過去每天打開瀏覽器,就是無止盡的搜尋、複製、整理。光是為了一場講座,他得蒐集 20 篇文章、整理成大綱,再用半天時間生出簡報。那時他跟我說:「老師,我快被資訊淹沒了,真的很想乾脆放棄。」但就在他把工作流搬到 ChatGPT 之後,只花兩小時就做完了過去兩天的工作。那瞬間,他眼神像是重獲自由的人。這不只是省時間,而是心裡那種「原來我能掌握節奏」的翻轉。
Opera Neon 的出現,讓我再次感受到入口的重要。想像一下,你每天打開的不是一個被動的搜尋框,而是一個能自動幫你抓資料、分類、甚至直接生出初稿的代理。這跟我在「7 天 MVP」裡強調的邏輯一樣:入口=名單磁鐵。
我當時是怎麼帶阿傑突破的? → 第一步,不是亂問,而是先定義「我要交付什麼」。像那次他要的是一份能打動家長的課程簡報。 → 第二步,把 ChatGPT 當成角色,不是工具。他設定了「教育顧問」的角色,並明確告訴 AI 要抓什麼角度、什麼數據。 → 第三步,讓 AI 生出草稿後,他自己用「評審標準」去打分,重新丟回 AI 迭代。最後一份簡報,不只是快,而是質感比過去更高。
這個過程,看似只是「用 AI 省時間」,其實背後是入口思維:一開始你怎麼定義,後面的一切就決定了成交率。Neon 把入口從「輸入網址」升級成「輸入意圖」,那跟我們設計名單磁鐵何其相似。

另一個案例是小雅,一位剛轉行的自由講師。她常常說:「我有內容,但就是不知道怎麼把人留住。」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個流程,從 ChatGPT 先生成「十大痛點問卷」→ 用問卷引流 → 再把答案回收後,AI 自動生成一份「專屬報告」寄回去。這個小小的入口設計,讓她在兩週內收集了 300 筆名單,並成交了第一批 12 個學員。當她看著報名表跳出通知時,忍不住在群組裡哭了,因為那是她轉行後第一次感受到「原來內容真的能換到收入」。
很多人問我,這些案例能不能複製?我常說,數字可以複製,情緒不能。但數字會帶來情緒。阿傑省下 15 小時的背後,是重新找回對工作的掌控感;小雅收進 300 筆名單的背後,是人生第一次確認「我的專業有人買單」。
所以當我看 Opera Neon 的新聞時,我腦中立刻浮現一個對比: → 傳統瀏覽器=資訊的入口,但資訊會讓人窒息。 → AI 瀏覽器=行動的入口,行動才會帶來成交。
如果資訊是海,入口就像是一艘船。過去的船,得靠我們一槳一槳划;現在的船,有了引擎。問題不是「要不要搭船」,而是「你要坐划槳的小艇,還是有引擎的快艇」。
我相信趨勢總會給人壓力,也會給人力量。當入口開始變聰明,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更快把「交付物長什麼樣」定義清楚,再用 AI 思維去設計那條最短的路。因為最後,成交的不是技術,而是信任與結果。
而我想把這句話送給你:當瀏覽器都開始會替你行動,你願不願意,讓你的專業,也從今天起開始自動放大?
👉(那天我試著把一個最簡單的名單磁鐵丟給 ChatGPT,沒想到成果讓我驚訝到馬上想分享。我已經把這個方法整理好,想試試可以點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