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 OpenAI×AMD 晶片交易,我看懂了:創業不是拼速度,而是拼「算力節奏」

「OpenAI 與 AMD 簽下數十億美元晶片協議,並附帶未來股權選項。」
我盯著那行字,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不是「哇,OpenAI 又壯大了」,
而是——這不只是晶片新聞,這是 AI 生態權力的重新洗牌。
算力,正在取代資金與流量,成為這個時代的「新資本」。
誰能有效整合算力,就能主導創新節奏。
這場交易,其實在提醒所有創業者:下一輪競爭,不是你多快,而是你能跑多久。
那一刻,我想到三種人。
上班族,凌晨還在滑 ChatGPT 卻不知從何下手;
自由講師,懂得輸出內容,卻苦於做不出能賣的成果;
中小企業主,擁有客群與資源,卻被數位化的速度壓得喘不過氣。
他們的共同焦慮,是「算力」的縮影——
不是缺少工具,而是缺少整合、節奏、以及能讓資源協同運轉的 AI 思維。

我曾經也以為,只要 ChatGPT 跑得夠快、提示設計夠精,就能勝出。
直到去年我推出第一個 AI 教學產品時,才真正撞牆。
那時,我同時跑三條線:
一邊在寫課程大綱,一邊測試提示模板,還要顧著市場推廣。
結果是:我在三個方向上都「幾乎成功」,卻哪裡都沒突破。
後來我重構了整個流程,把 ChatGPT 當成「算力中樞」,不是單純工具。
我設定角色、定義評審標準、讓它自評、自改、自學。
當我放下「自己全做」的執念,反而把產出速度提了 3 倍,
更關鍵的是——每次輸出都能直接變成可賣的交付物。
那一刻我才懂,算力不是硬體,它是「能被借力的智能節奏」。
我有個學生,小潘,是位健身講師。
他苦惱了三個月:影片剪得漂亮、內容扎實,卻沒人報名。
他問我:「老師,是不是我不夠努力?」
我說:「不是,你用錯了算力節奏。」
我讓他試著用 ChatGPT 扮演三個角色:
「客戶研究員」「文案顧問」「成交評審」。
讓這三個虛擬角色互相對話、辯論、修改,最後生成一份銷售話術+短影片腳本。
他一週內拍完,刊上 IG,結果報名數比之前多了 4 倍。
他笑著說:「原來我不是缺靈感,是缺算力協作。」
這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。

我後來整理出一套「算力思維工作流」,簡單卻有效。
那次我照這樣試:
我先問 ChatGPT:「假設我是一位被 AI 浪潮追著跑的創業者,你會怎麼幫我重構資源?」
它給出三種回應:借力(代理/分潤)、封裝(模板化交付物)、節奏(迭代時間表)。
我把這三項融合,變成一個 AI 版資源整合圖:
→ 借力:找能補位的夥伴,像 OpenAI 借 AMD 的晶片。
→ 封裝:把複雜流程封裝成簡單可賣成果。
→ 節奏:設定「每七天一輪」的自動產出週期。
OpenAI 與 AMD 的交易,本質上不是「買晶片」,
而是「綁定節奏」——
確保未來每次模型升級,都不被供應鏈掐住脖子。
這背後的智慧是:在不確定時代,用合作鎖定節奏。
我後來常對學員說:
「算力不只是跑得快,而是跑得久;
不只是技術協作,而是節奏對齊;
不只是工具操作,而是思維升級。」
這也是我對創業者最大的建議:
你不一定要有 OpenAI 的資源,但要學會像它那樣思考——
用 AI 重新定義你的算力,重新定義你的合作。
我想起罹癌那年,
醫師說:「你必須放慢速度,調整節奏。」
那時我不懂,如今回看,原來連生命也在提醒我:
速度是結果,節奏才是策略。
而現在的 AI 時代,就是一場「節奏的革命」。
誰能在變動中維持節奏,誰就能掌握算力。
我常對學員說:
「試著讓 ChatGPT 成為你的節奏管理者,不是靈感機器。
你會發現,所有效率與成交,都在節奏裡。」
想像一下,當你的 ChatGPT 也能幫你掌握節奏、協作、封裝成果時,
你會發現創業變得更輕盈——👉我把這整套方法整理好了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