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 5% 的企業從 AI 賺到錢?這數據讓我徹底改變教學方向

BCG 最新研究指出:全球只有 5% 的企業真正從 AI 得到可量化的價值。
我盯著那個數字,心裡突然一緊。這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思維問題。
那一刻我想起很多學員:他們也花錢學 AI、買工具、看課程,但結果幾乎一樣——知道很多,卻沒賺到。
這份報告讓我更確定:問題不在「AI 能不能」,而在「你怎麼想、怎麼用」。
我有個學員,是做健康管理課程的講師。她原本也在試著「用 ChatGPT 寫文案」,但越用越焦慮。
因為她發現:AI 可以寫,但寫出來的內容沒有她的「人味」,沒人買單。
我陪她重新拆解思路,用我常說的那套 AI 思維循環:
「先重構問題 → 再定義任務 → 給 AI 一個角色 → 生成 → 用自評標準反饋 → 重跑。」
三天後,她的簡報和銷售頁就全改版,轉化率從 8% 漲到 27%。
不是因為她突然變厲害,而是她開始用 AI 去「思考」,不是去「取代」。
BCG 報告提到,那 5% 的成功企業有幾個共通點:
他們都不是單點部署,而是用 AI 去改造整個流程。
我看到這句話笑出來,因為我一直在對學員說:「AI 不該只是工具,而該是商業鏈的中樞。」
像另一位代理夥伴的故事就更極端。
他本來是一人公司,每天被客服、簡報、報價、合約搞到凌晨。
我幫他用 GPTS 打造了一套「AI 營運助手」:
AI 負責初步回覆、寫提案、生成報價,
他只要做最後決策與成交。
結果三週後,他說:「我變成了五個人。」
收入翻倍、工時減半,但最讓他興奮的是——
他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被 AI 取代,而是被 AI 放大。
那天我自己也做了一個小實驗:
我用 ChatGPT 生成三種不同角色——策略顧問、銷售總監、客戶。
我讓他們互相對話、模擬會議、提出反饋。
不到一小時,就生成了一份完整的行銷企劃書,細節到指標、預算、風險控管。
這份報告的準確率,比我十年前帶的團隊還高。
那時我突然明白:AI 已經不是「輔助」,而是「協同」。
所以,當 BCG 說「95% 的企業用 AI 沒價值」,我想補一句——
那是因為他們把 AI 當成「電腦」,而不是「同事」。
他們輸入一句指令,期待奇蹟;
但真正的 5% 是這樣運作的:
他們給 AI 一個角色、一個目標、甚至一套 KPI。
他們不只是讓 AI「產出」,而是讓 AI「參與」。
我在課程裡常說,這是一條轉換邏輯的路徑:
工具思維 → 流程思維 → 系統思維 → 生態思維。
越早完成這個跳躍,你就越接近那 5%。
我後來也用數據比對過:
我們導入 AI 工作流後,平均節省 68% 的時間、提升 2.4 倍產能。
但最關鍵的,不是省時間,是能明確定義價值在哪裡。
因為一旦你能用 AI 交付可賣的成果——銷售頁、簡報、成交腳本、整合策略——
AI 不再是成本,而是資產。
我想收在一個很實際的提醒:
AI 永遠不會取代你,但會取代那個「不會用 AI 的你」。
這句話我說過很多次,但今天它變得更重。
因為每一次浪潮來臨,決定輸贏的從來不是工具,而是思維。
我們要學的,不是「怎麼問 ChatGPT」,
而是「怎麼讓 ChatGPT 幫你問出對的問題」。
那天我試著用這套方法做了一個 demo,結果讓我自己也嚇了一跳。
我花不到兩小時,就讓 AI 幫我產出一份可上線的「AI 商業模式藍圖」。
你可以想像,那份成果後來成了我「專家AI俱樂部」的一部分。
👉 https://www.w7line.com/u/aWQ9TWpJek5BPT0mcHU9X0x1RndkSjBH
有時候,只要你願意換個角度想,AI 真的能讓你在七天內,看見不一樣的自己。





